第76章 美味的杀猪菜(1 / 2)

“娘, 你领着孩子们过来吃饭吧!”

赵晟身上还带着杀猪的血污,也就没敢进屋, 直接敲了敲窗板,冲着屋里面喊道。

孙氏听到小儿子的声音,如释重负,赶紧“嗯”了一声应道,然后迅速在炕上铺小被子,把小孙女包在小被子里,领着一大帮孩子, 往小儿子家快步走去。

终于从这帮小顽童的身边解脱了,孙氏现在无比后悔,早知道孩子聚堆会这么吵,当时她就应该找人换换, 让别人看孩子,自己做饭。

等孙氏领着孩子们进屋时, 炕桌上已经摆满了饭菜, 肉香四溢,光闻着就让人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

老爷们在西屋吃饭, 两张桌子拼在一起,几个老爷们围在炕桌旁边, 一边吃, 一边闲聊, 时不时抿一口米酒, 再砸吧砸吧嘴,那神情让人看着, 就知道老享受了。

女人和小孩的饭桌摆在了东屋炕上, 也是两张炕桌拼在一起的。

因为东屋没有柜子, 所以炕上比较宽敞,即便人数要比男人那桌多,但一点都不显得挤。

因为都是家里的实在亲戚,所以黄豆芽做菜时,放肉放得很大方,绝对能让客人们吃肉吃到饱。

酸菜白肉血肠装在大盆里,放在桌子的正中央,这道菜里面放了很多五花肉和血肠,整道菜油汪汪的,看着就十分有食欲。

五花肉被刀切成薄薄的肉片,跟酸菜一起炖煮了将近一个时辰,肥肉里的油都被煮化了,化在了酸菜里,为酸菜增添了肉香味。

五花肉也被酸菜的味道浸透,吃起来酸爽开胃,一点都不油腻,口感还十分的滑嫩,特别招小孩子的喜欢。

就连小灵芝都跟着吃了四五片,要不是黄豆芽怕闺女吃顶了,小灵芝还能再吃好几片。

小孩盯着肥肉吃,大人们则有更多的选择,这道菜里的血肠也是一绝,蘸着蒜酱一起吃,十分爽口。

血肠刚灌好,就被烀在锅里了,所以口感十分滑嫩,都不用怎么嚼,就顺着嗓子眼滑进了肚子。

血肠本就是熟的,所以煮的时间不宜过长,等酸菜和五花肉炖得差不多时,再把烀好的血肠切成厚片,挨排码在锅边,稍微炖煮一下就出锅了。

众人上桌后,每人先是盛了一碗酸菜汤。

酸菜白肉血肠的味道酸爽,很开胃,尤其是在冬天吃时,真是太舒服了,还很上瘾,吃完浑身都洋溢着一股暖意。

这道菜十分招人喜欢,黄豆芽炖了整整一大锅,若是不够吃,还可以去锅里再盛一大盆,所以大家吃起来也没了顾忌,脑门都热出汗了。

除了这道必备的杀猪菜是孙大娘做的,剩下的菜色都是黄豆芽弄的,毕竟是自家招待客人,女主人才有权处置家里的东西。

黄豆芽烀了不少猪下水。为了照顾众人口味,黄豆芽把烀好猪肝一分为二,一半切成片,用来蘸蒜酱吃,另一半则做成酱爆猪肝。

烀熟的猪小肠被切成段,跟葱姜爆炒时,往菜里放入葛缕子籽,葛缕子籽的辛辣味和猪小肠的臭味相结合,味道竟然意外地美味。

大人们一口接着一口的吃,小孩们却享受不了这种美味,他们的筷子紧盯着桌上的红烧肉和拔丝麻花。

黄豆芽烧红烧肉时,在里面加了糖,口感更招小孩们的喜欢。

黄豆芽家的猪吃了不少豆饼和其他好东西,肥肉长得特别多。用这样的肉烧出的红烧肉,滑嫩可口,十分美味。

每块肉都冒着油花,隔着老远就能闻到香味,每块肉都炖得及其入味,肉质软烂,入口即化。

拔丝麻花是女人和小孩这桌的专供,是为了招待家里的这帮小客人们,黄豆芽特意做的甜食。

麻花虽然是卖剩下的,但裹上糖浆后,依旧松软香甜。

这道拔丝麻花十分受欢迎,刚上桌,就被几个孩子分了,一个个吃得直舔手指头。

赵家和黄家没有养猪的习惯,一年到头能大口吃肉的机会少之又少。李家虽然年年养猪,但也很少敢敞开肚皮吃。

黄豆芽和赵晟虽然舍得花钱,但也很少这么大口大块地吃肉。买来的猪肉要么做成饺子,要么加一堆配菜。

这次终于可以好好地大吃一顿了。

浓浓的肉香在鼻子间飘荡,大人们闲唠家常、推杯换盏,小孩子米饭就着红烧肉,敞开肚子吃,直吃得满嘴流油。

吃过了饭,男人们领着家里的孩子,扛着饭桌,拎着买来的肉各自回家。

女人们则帮着黄豆芽收拾饭桌,回家时,顺便把家里的碗筷拎回家。

赵晟家的猪除了下水,还剩下一百九十多斤肉,除了给李富贵家的三十斤肉,还剩下一百六十多斤,就算赵晟再能吃,自家也肯定吃不光的。

赵晟家的猪,肥肉比较多,瘦肉吃起来也不柴,这样的肉拿到镇上去卖,即便要价二十五文一斤,也能瞬间被抢光。

但是赵晟养猪本来就是留着家里吃的,根本没想过卖给别人,所以除了家里的亲戚,他一点都没往外卖。

当然,赵晟还有另一层顾忌。

他也是为了李富贵家考虑,毕竟现在入冬了,买了肉能放到过年。若是村里人买了他家的肉,自然就不会买李家的了。

赵晟家的猪基本就是李家帮着养这么大的,他自然不能干这种抢人家买卖的事。

赵晟卖给亲戚的价格自然不能太高,就要了二十文一斤,想着把养猪的本钱赚回来就行。

黄豆腐和赵甫各自买了二十斤,赵家爷爷就大气多了,一挥手,割了三十斤。

这四家就割了一百斤肉,还得给六丫家留二十斤,赵晟家就剩下七十斤肉和一堆猪下水了,这些肉中,骨头肉居多,倒是不怕吃不完了。

赵晟本来想留老娘在家住几天,但家里还有点活没干完,孙氏怕被婆婆念叨,就跟着一起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