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4 章(1 / 2)

四月初十四,阅卷的第二天黄昏,皇帝萧敏突然带着左丞相萧汝平来了。他四十多岁,中年发福挺着个肚子,五官生得好,是相师口中的五岳朝拱之相,非常富贵。

萧汝平是个干瘦的老头子,须发花白,但面色红润,目中似有精光,让人不敢与之对视。

他二人的到访吓得礼部的读卷官大气不敢喘一声。

他们已经挑出了殿试中较为优秀的十份卷子,就放在中间的桌子上。

皇帝萧敏也不说话,他随手拿起一份试卷翻了翻,又兴致缺缺地放下了。

左相萧汝平说道:“陛下,这是前十的试卷。”

皇帝的眉头皱起来:“年年都是这样,毫无新意,你们拟定好名次给朕看一下就罢了。”

“陛下还是看看吧。”萧汝平开口劝道:“春闱的三鼎甲……”

皇帝:“你给朕读一读,左不过是挑用词新一些吧了,这些士子尽学得八股文妙法,朕看得乏味。”

萧汝平只得拿过来十份卷子一一读给他听。

读第一份的时候皇帝还认真听着,到了第二份他皱起眉头,叫萧汝平只读一半便罢,如此这般到了第六份,当读到“……西南黔州府朱砂之矿藏……”一句的时候,他微微一顿:“左相。”

萧汝平以为他不耐烦了连忙放下朱卷,但听皇帝说道:“拿来给朕看看。”

朱卷递到他手中。

皇帝翻着看起来,一直翻到最末一页才抬起头说道:“这篇有点意思。”

众读卷官连忙把那篇策问文章夸了一番,极尽溢美之词。

看来这份要被点为三鼎甲了,只是不知是谁做的文章。

萧汝平趁机说道:“陛下既已看重这篇,不如再挑两篇,将三鼎甲给选出来。”

皇帝点点头,他打起精神来看了会儿,又从众挑出两篇:“这三份各有所长,分不出高下,等明日揭开墨卷糊名送到上书房来。”

读卷官道是。

次日,三份揭开了糊名的墨卷被送到了皇帝的御案上。

皇帝未看卷,先问丁吉:“新科贡士们,你都见过了?”

“回陛下,”丁吉一双三角眼微眨了下:“老奴都见过了。”

皇帝萧敏:“说说?”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丁吉跪在地上郑重施礼:“这次新科贡士都是极好的士子,老奴看到了薛相的孙子,还有宜兴徐家的子弟。各省高门世家代有人才出,是我朝之幸……”

“京兆府没有人考出头?”萧敏讶异。怎么没听他提京兆府。

京兆府每年考中的举子最多,难道一个贤才都没有。

丁吉:“陛下,京兆府解元林瑄因为母守孝未能参加今科春闱。”

萧敏:“哦。”

薛相的孙子薛溆,宜兴徐家的徐照真,他记住这两个名字了。

看来这二位是要占三鼎甲的两位了。一看御案上

这个容易。

贺俊之:“臣遵旨。”

……

晌午时分。

秦州会馆。

沈持这两日忧心殿试结果,睡得不怎么好,吃的也不怎么好。

赵蟾桂反向安慰他:“点状元有什么好,我听说考中状元的都是一把年纪的老人家,老爷年岁小长的好,点个探花郎最好了……”

“老爷听听那些及第诗,‘读尽诗书五六担,老来方得一青衫。佳人问我多少岁,五十年前二十三。①’,啧啧……”

“老爷勿要忧心,再不济的还有同进士兜底呢。”

沈持听得气笑了:“正经学问你不做,偏学这般歪诗。状元和探花,进士及第与进士出身,好处差很多呢。”

虽说当朝凡是进士都可做官,但在授官前,还得再经吏部朝考,择优录入翰林院做庶吉士,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点翰林。没能点中翰林的,多半是同进士出身的,会被地方去任职。只有进士及第的三鼎甲,不必再经过朝考,立即享受官职,状元直接授翰林院编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状元的好处,怎么说都不为过。

他又想起话本的事:“拿出来我瞧瞧。”

赵蟾桂:“沈老爷饶了我吧,我就靠那书打发时间呢。”

沈持:“明儿问问林瑄他们,你去学个管账,你爹培养你可不是让你给我当小厮的,要当大管家。”

马上要租个宅子了,得有人张罗操持家里的一应事宜。

赵蟾桂:“沈老爷……好吧。”

这时候,忽然有人递进来一份名帖,说道:“沈会元在吗?我家大人有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