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违制的坟墓(1 / 2)

大唐天将军 落叶凋谢 4315 字 1个月前

第13章 违制的坟墓

「七郎,你与贺监丶李白,是如何认识的?贺监随和友善,然李白却自命不凡,朝中大臣,对他多有非议!」

骑在马上,李适之见李瑄与李白丶贺知章互礼道别,故而问道。

「或许是我写诗得到他们认可吧!」李瑄骑马与李适之并行,回应李适之。

「哈哈……七郎莫说笑。」

李适之大笑一声,知子莫若父,他的七儿虽然从小习武,善骑善射。但对于读书,一向不认真。写出的字,更是无法直视。

好在这两个月,李瑄在「文」上面下苦功,李适之认为李瑄年轻,又如此有谋略,只要肯学习,一定后来居上。

诗是要学习平仄丶押韵丶对仗的,更要有天赋。

唐代文人,谁都会写诗。

别说是李适之,就连李林甫也不免附庸风雅的吟几首。

但诗与诗之间,有巨大区别,写得平平无奇,就如同一张废纸。

「我至今已经写六首诗,其中一首送给大才子王维,一首在大诗人李白面前吟出,用以讽刺卢铉丶范陵这样依靠李林甫为非作歹的官吏。」

关于写诗,李适之迟早知道,李瑄没有隐瞒。

「王维的高洁,也非同一般。让为父听听七郎的诗如何?」

李适之将信将疑,让李瑄将他写得诗吟出来。

「我与王维在朱雀街春雨中相遇,赠其《早春呈王补阙》,天街小雨润如酥……」

李瑄缓缓介绍这些诗的背景,并对李适之吟诵。

「父亲,我的诗歌如何?」

李适之听得出神,李瑄叫一声,他才反应过来,遂问李瑄:「这是你写的?」

绝句的兴起没多久,李适之很少听过这麽朗朗上口的诗歌。

正因为写得太好,李适之不敢相信出自李瑄。

「自是孩儿所作。谁又会将自己的诗篇,拱手于人?」

李瑄虽然脸红,但他一口咬定。

他不怕没理由,他能一字不漏背下的盛唐以后的诗词文章,还有数百篇。

而且李瑄今后会学习格律,哪怕没有惊人天赋,学一些应制诗丶唱酬诗也行。

李瑄还未成年,即便现在皇帝让李瑄写应制诗,李瑄也可以推脱掉。

「《周易》上说,天道会酬谢勤劳的人,这两个月,七郎像苏秦丶孙敬那样悬梁刺股;如祖逖丶刘琨一样闻鸡起舞。因而得到现在的天赋。以后若有新作,先让为父观读。」

都这麽说了,李适之自然相信李瑄。

他多次在深更半夜,看到李瑄的房中,还灯火通明。

听赵宗说,他每日上早朝不久,李瑄就会起来,舞动枪槊,比奴婢们起得还早。

如此上进,李适之认定七郎将来,会和他一样,拜为宰相。

李适之好友众多,其中不乏诗人丶名士,他虽然写不出好诗来。但他可以用李瑄的诗炫耀,顺便为儿子提升名气,为仕途铺路。

在前往范陵亡子坟墓的路上,李适之不断地吟读李瑄写的几首诗,如痴如醉,他越琢磨越觉得回味无穷。

这是他儿子的诗,他与有荣焉!

不知不觉,一行车马行进一个时辰,他们来到长安东北部的渭阴乡。

这里北临渭水,虽然在墓葬上不如滻川丶长乐等乡,但也是长安出了名的风水宝地,官吏贵族之墓,比比皆是。

范陵不愿意指引他们到他亡子之墓。

问什麽,他都一言不发。

但这麽大的声势,使渭阴乡的百姓都知道左相李适之,亲自来挖掘京兆少尹亡子的坟墓。

百姓们大快人心,一个个呼朋唤友,向洪陂里聚集。

一时间,前往洪陂里的道路上行人如龙。

其中一名里正,为李适之带路。

「父亲,整个渭阴乡的百姓,都知道京兆少尹以活人殉葬,万年县竟然不知,京兆府竟然不知,朝廷竟然不知。这可是天子脚下!」

李瑄当着郑岩的面,向李适之说道,特别是后半句,一字一顿。

「渭阴乡的事情,我会如实禀告圣人。」

李适之动容,更加清楚如何向李隆基上书。

只有郑岩在一旁,满头大汗。

他不知这对父子在想什麽,但他总有一种感觉,李适之看人只看外面,李瑄的目光直透内心。

又过三刻钟时间,众人到达渭阴乡洪陂里。

此时,范家祖墓周围,遍布是百姓,他们对着坟墓指指点点。

苍天有眼,范陵终于得到报应。

百姓们都称赞左相公的贤明,秉公断案。

范陵虽不是什麽大族,但家墓却异常豪华,还有一座楼宇,为地面建筑。

通过墓碑,李瑄确认范陵亡子的坟墓。

看着墓碑周围高大雄伟的石刻,李瑄讥讽道:「说这是三品的墓,也有人相信吧!」

「七郎所言极是!」

李适之的僚属听李瑄的话后,皆点头。

有的三品官吏坟墓规模,还不如范陵的亡子。

「范陵,你身为京兆少尹,没有读过《唐六典》吗?伱儿子无官无职,如果陪葬品超过规制,你就是罪无可恕。」

李隆基对官吏的陪葬品,包括陶瓷的尺寸丶大小,有严格要求。

每一个等级的文武官吏,都有相应的规制,只可少,不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