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 赵煦与文彦博的默契(1 / 2)

第744章 赵煦与文彦博的默契

元佑二年三月壬申(20)。

朝散大夫段缝正式以管勾江宁崇僖观致仕。

此君,属于是大宋官场上的一个悲剧!

早在五年前,段缝就已经在请求致仕了。

希望能拿到些俸禄,好养活家小。

然而,朝廷坚决不允!

于是,这位早在庆历年间的进士,昔日政绩昭着的官员,只能从六十九岁待机至今。

因为没有差遣,所以只能拿本官和勋官的俸禄。

而且只能拿半俸,还要折色。

却需养活一大家子,给孙女们丶曾孙女们攒嫁妆。

而他又是个清官,仕宦数十年,没什麽积蓄,日子可以说过的相当贫苦(以他的地位来说!)

而段缝之所以落到这个田地。

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先后得罪了两个不该得罪的人。

第一个不该得罪的,是年轻时候的王安石。

倒不是他得罪了王安石本人——王安石早年还是很大度的,远不是后来那个拗相公。

关键,他得罪了王安石的知己好友丶如同兄弟一般的曾巩!

在现代,有人戏称清朝雍正皇帝的弟弟胤祥是常务副皇帝。

得罪了雍正,可能还有活路。

但开罪了胤祥,就算胤祥大度,雍正也一定会将之大卸八块。

而曾巩就是王安石的胤祥。

很不幸,皇佑年间,段缝曾极力贬低曾巩。

搞得王安石暴跳如雷,直接写了一篇《答段缝书》,指名道姓的开骂。

从名字就能看出,王安石的火气到底有多大了——答段缝书,而非【答段君书】。

这已经是不讲士大夫体面了!

内容更是劲爆无比,其中更是有着毫不客气的威胁之语——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别给脸不要脸!

下次再让我看到你非议我曾三叔,我抽你丫大嘴巴子!

曾巩和王安石之间的羁绊,多到你想像不到。

他们是亲戚——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的祖母,是曾巩的姑姑。

所以王安石论辈分是曾巩的外甥女婿。

同时,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的发妻,是曾巩的妹妹。

所以,他们还是亲家。

他们也是世交——王安石之父王益与曾巩之父曾易占是一辈子的好朋友。

他们更是同学丶知己—当初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的就是曾巩。

两人的关系亲密到什麽程度?

王安石的祖母丶父母丶岳父去世,墓志铭都是请的曾巩来写!

段缝得罪了曾巩,可比得罪了王安石还惨!

等王安石显贵,段缝立刻就遇到了各方面的打压。

明明政绩突出,却一直停留在京官。

周围人都升官了,只有他还在原地踏步。

好在他运气还不错。

熙宁三年,欧阳修出知蔡州,恰好当时段缝在蔡州下面的褒信县当县令。

欧阳修最喜欢的,就是提拔年轻人。

所以很快就发现了段缝,然后大力支持他做事。

有了欧阳修的支持,段缝在褒信县截断闾河水,将河水按照地势向东导引,并修建丶疏通了二十条沟渠,引东闾河河水灌溉农田数十万亩,褒信县从此无饥荒。

欧阳修的面子,王安石不能不给。

于是提拔其为朝官,让其权知兴国军。

在兴国军任上,段缝依然是政绩突出。

然而很快的,随着王安石二次罢相。

段缝又卷入了新的漩涡,并因为自己的冒失举动,得罪了一个比王安石恐怖无数倍的敌人——蔡确!

王安石为人清正,只是脾气犟了些。

但,在是非上还是分得清的。

只要别和他唱对台戏,你就算是反对新法,但只要有政绩,王安石还是会提拔的。

但蔡确就不一样了。

蔡确这个人,满脑子都是权谋诡计。

得罪了他,就别想有安生日子。

而段缝很不幸,卷入了元丰初年的新旧党争。

并成为了吴充手中的棋子。

偏他还不自知,莽着头就往前冲。

等到吴充罢相,旧党一败涂地,蔡确开始秋后算帐。

对段缝这个过河卒,蔡确用了一招杀人不见血的招数。

先是安排他权知泰州。

这是个好差遣!

正当段缝兴高采烈带着家小,抵达泰州准备上任的时候。

蔡确指使有司,给他换了个地方——阆州通判!

泰州,在东南,乃是鱼米之乡。

而阆州,在蜀地,可谓是山围四方,水绕三方。

最要命的是,从东南的泰州,一路跋涉到蜀地的阆州。

这摆明了就是来要人命的。

段缝也知道厉害。

立刻上书,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请求到南京应天府疗养。

于是,这个当年前途无量,政绩突出的官员,就这样被直接打断了仕途。

这麽多年来,他一直寓居应天府。

想致仕?不许!

想要差遣?那就逗你玩!玩死你!

摆明了,就是要在规则内玩弄他!

而这一次,段缝能成功致仕,甚至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宫祠官,且是家乡江宁府的崇僖观的宫祠,可以正大光明的回乡,自然是走通了张方平的关系。

张方平上书赵煦,和赵煦说明了段缝的事情。

而帮段缝走通了张方平关系的人,则是苏轼好基友,张方平的女婿宗正丞王巩。

段缝怎麽搭上王巩这条线的呢?

因为苏大胡子啊!

苏大胡子在元丰七年到元丰八年,在江宁和应天府之间晃悠,到处结交朋友。

经人介绍就认识了段缝,然后将段缝介绍给了王巩。

王巩与段缝很快就熟络起来,等张方平入朝后,就一直在给段缝说好话要政策。

做完这个事情,赵煦也是很无奈。

因为,段缝的履历,几乎完美,做事能力也很出众。

即使放在庆历诸进士中,也能排进前二十。

至少在民政方面的能力,非常强悍。

但就是这样一个官员,却被党争搞得,变成了废人。

而,这就是政治。

赵煦也只能是唏嘘两声。

做完这个事情,赵煦就想起了在福建的蔡确。

进入三月后,来自福建的奏疏,开始多起来了。

特别是蔡懋回京后,赵煦身边,就经常能听到有人提起蔡确。

显然,这位前宰相是有些思念汴京了。

当赵煦充耳不闻,从不表态。

他并不想让蔡确现在就回京,再次拜相。

像蔡确这种官迷,还是在地方上多呆几年,磨一磨性子比较好。

正想着,殿外传来了郭忠孝的声音:「陛下……」

「何事?」赵煦问道。

「太师递了札子,送到了通见司!」郭忠孝答道。

「快呈上来!」赵煦当即大喜说道。

现在,他和文彦博已经有了非常契合的默契。

基本上,很多事情,常常赵煦稍稍暗示一下,文彦博立刻就能上书,顺着赵煦的意思,提出他的建议。

然后,赵煦再从善如流,将压力给到都堂。

逼着都堂去做事。

就像去年开始,汴京城海盐泛滥。

户部都快骂娘了,但文彦博一封札子入宫,就让户部闭嘴了。

文彦博倒是没有议论榷盐的禁废。

他只提了几个小小的建议。

他说——老臣听说,密州的日照盐场丶登州的蓬莱咸泉盐场丶明州的鄞县盐场等,近来产盐日多,老臣以为,朝廷应该重视起来,应该在这些盐场附近设立监司,建立市丶镇,以供商贾往来,并供朝廷管理丶收税。

赵煦点了个赞后,就转发给了都堂。

都堂宰执们,只能硬着头皮,在这些盐场设市。

市,自古就是一个商业概念。

在乡村叫草市,在城市叫市井。

入宋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丶镇等行政单位大量出现。

并且,居住在市丶镇以及城市的百姓,也有了新的身份——城郭户。

城郭户和乡村户,开始分离。

两者,开始出现了显着的分野。

比如说,城郭户不交两税,不纳租赋。

他们交商税丶牙契税(房产税)——是的,城市居民在大宋每年都需要交房产税。

所以,在大宋,民间的田地,有千年田八百主的说法。

城市里的宅邸,也是无定主。

一旦子孙不孝,再富贵的人家,也会家道中落。

譬如说,赵煦刚刚即位的时候,有司不是说找到了昭宪杜太后的后人吗?

堂堂太祖丶太宗的生母的嫡系后人。

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离开了汴京,去了边塞谋生。

要不是赵煦新君即位,有司想起来,需要找开国太后家族来当吉祥物。

杜家人再过一代,就要和庶民无二了。

扯远了。

回到盐的问题上,在赵煦借着文彦博的嘴,逼着都堂将密州丶登州丶海州丶明州等地新开的或者那些过去就已经存在,但如今已经扩大了生产规模,且采用了晒盐法的产盐地,设为『市』后。

就等于在官方层面,承认了这些盐场的合法性。

允许这些盐场的盐,合法的流入市场。

同时也承认了,当地的盐工丶盐商是城郭户,盐田则属于房屋丶店宅丶作坊一类的商业地产。

从而将他们从乡村户里剥离出来。

却,没有划定销售区域,也没有规定官府榷盐政策。

按照大宋社会的理解,只要朝廷不禁榷,那就可以敞开了卖!丶

于是,原本还要偷偷摸摸的漕司官兵和东南丶京东的私盐贩子们,现在光明正大的夹带海盐和鱼乾,运到各地,公开销售。

而户部,在看到这些情况后,直接躺平。

也不争什麽榷盐不榷盐。

当然,这也是因为赵煦放出了一个让户部垂涎欲滴的东西——榷糖!

比起盐,糖无疑利润更高,也更好管控。

只要抓住上游,就可以躺着收钱,还不用担心被人戳脊梁骨,引发社会矛盾——盐,没有人能不吃。

但糖,可以不吃。

看似这是缺点?

但实则是优点。

因为,大宋商品经济发达,城市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很多。

而糖又具有上瘾性。

吃过一次,就想吃第二次丶第三次。

今年正月以来,汴京蔗糖与霜糖的热销,证明了糖的远大前途和在财政上的贡献。

于是,现在的户部也不管榷盐的事情了。

章衡带着户部度支司,直接扑到了糖业上。

如今正在和开封府争夺汴京卖糖所的管辖权。

同时也在和各家外戚打嘴炮官司,想要制定一部律法,将糖的销售,纳入户部专卖与监管下。

……

郭忠孝来到赵煦面前,将文彦博写的札子,呈递到御前。

赵煦接过来,只扫了一遍就笑了起来:「要不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太师真乃国家栋梁,社稷支柱也!」

于是,拿起笔就在文彦博的札子上做了批示:太师之议甚好,请申国公召集相公们集议,拿出具体方略来!

然后便将这札子,交回郭忠孝,命其誊抄后,分送两宫与都堂。

而文彦博的这个札子,主要说的,就是一个事情。

厢兵的管理问题!

文彦博在札子里,先是回顾了大宋厢兵的管理历史,赞颂了列宗列祖的圣哲明见。

但同时也指出,现在的厢兵,管理混乱,令出多门,对于国家丶朝廷是很不利的。

接着他举了自己当年镇压贝州王则之乱的经验心得。

认为,大宋厢军的管理,再这样乱下去,迟早要出大事!

所以,他请朝廷重视这个事情。

厢军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不能再,随随便便什麽人,都可以指挥丶差遣了。

这就正对赵煦的胃口。

他早就想改革厢军的管理体系了。

将各地厢军的管辖权和管理权,从那些婆婆妈妈手里收回来,成立一个统一的,独立的厢军管理机构。

过去,因为种种原因,时机并不成熟。

但现在,随着一南一北,两个新的经济支柱,快速崛起。

同时,宋用臣带着禁军到处打灰,让在京禁军顺利向着土木大军转型。

赵煦感觉时机差不多成熟了,于是就通过文贻庆去暗示了一下文彦博——现在国家的厢军问题比较严重啊!朕很担心呢!卿是太师之子,能不能代朕去问问太师?

而文彦博,不到三天就递上了这封札子。

当然,这老狐狸也不是吃素的。

他趁机和赵煦要了些好处。

这老货,不愧是历经四朝,无论形势如何,都屹立不倒的不倒翁!

单单就是这一手,直接要好处,就显示了他的政治智慧。

当场要好处,等于断绝了以后封赏的可能。

同时,这多少也算是一种自污的手段。

算是主动给赵煦递了把柄。

以后他要不听话,今天这些索要好处的文字,就是最好的罪证。

赵煦可以藉此视情况,给他扣不同等级的帽子。

无大臣礼!

要挟主上!

非社稷臣!

他都这麽懂事,赵煦自然也不能拒绝他。

于是,在打发走了郭忠孝后,赵煦提笔开始写条子。

第一个条子,是送去学士院的。

故昭文馆大学士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丶司空丶韩国公富文忠公弼,先朝元老,历事三朝,佐仁祖丶英祖丶皇考,功在社稷,德在天下!

朕意褒长者之德,而扬元老之功。

其加赐富文忠公神道碑,以【显忠尚德】为额,令主者施行,并追赠富文忠公太师。

这是文彦博请求要的第一个好处。

给老夥计要褒扬,要待遇。

从而给富弼争那宣光殿上,陪祀先帝的大臣员额。

这可是竞争很激励的。

因为王安石死后,肯定会内定一个——这都是现在明摆着的事情!

所以,老文这个人,确实能处!

尽管富弼生前和他已经不太对付了。

但现在,愿意给富弼出头,给他争待遇要政策的,也就是文彦博了。

写完这个条子,赵煦将之放到一边。

继续开始写条子。

这是给都堂下面的吏部房的。

太学博士吕大临丶太常博士杨国宝,国家贤臣,社稷名士,命尚书省记姓名于堂薄。

吕大临,自不用说。

他和文彦博关系很好。

而杨国宝,则是邵雍的学生,邵雍临终,将之托付给文彦博照看。

这些年来,文彦博是忙前忙后的给杨国宝的仕途铺路。

如今更是舍下了老脸,给他求来堂除的恩典。

这已经不是文彦博第一次给邵雍的门人要政策要待遇了。

去年,他就推荐了一大批当年跟着邵雍混的算术家,到了诸司专勾司为官。

就算是那些老迈,已经不能做事的,他也求了恩典,塞进了算学去当老师。

不得不说,文彦博这个人,平日总是喜欢倚老卖老,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但实际上,却是个有温情的人。

当然,他的温情,只针对于那些和他有关系的亲朋故旧。

对待政敌,文彦博可从不手软!

……

赵煦的条子,很快就送到了它们应该到的地方。

第一个送到的,自然是对文彦博对厢军问题的札子以及批示。

吕公着接了札子,看了一下内容。

脸色就变得和苦瓜一样了。

他最近,真的是太忙了。

又要忙扑买抵当所的准备,查帐丶分册丶算计……

还得忙着和宰执们,去京中道观寺庙里祈雨。

老天爷已经二十天没下雨了!

别说是他们这些宰执,就算是汴京城的百姓,看着汴河水位不断下降,心里面也是发毛。

除了这些事情,他还有个重担在肩——景灵宫的先帝御容画像,虽然已经从文德殿,奉安到了宣光殿。

但还有一场盛大的祭礼——神御礼,需要举行。

所以,他得组织起来,还得时刻关注礼部的程序。

根据礼部在列祖列宗以及先帝神灵前的卜问结果。

已是选定了那场祭礼的吉日——四月壬午朔。

身为宰相,他是需要陪位,并参与酌献的。

这些事情,千头万绪,压得他连喘息的功夫都没有。

如今,宫中又丢来一个差事。

而且,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差事。

吕公着整个人都麻了!

但,没有办法!

他是宰相!

给皇帝007是他的义务!

只能是强打起精神,发出官牒,传召两府大臣,来他的令厅,集议此事。

……

文府。

傍晚时分,文彦博就收到了宫中消息。

天子下诏,追赠富弼太傅,并加赐一面神道碑,御笔亲题:显忠尚德。

同时,天子也下诏,命都堂吏房记吕大临丶杨国宝姓名于堂薄上。

老太师顿时就笑的合不拢嘴了。

他看向在自己身边的富绍庭。

「德先啊……」

「老夫答应德先的事情,已经做好了……」

「德先答允老夫的事情,也要放在心上哦!」

富绍庭当即拜道:「太师放心!」

「小侄已在洛阳,为太师准备好了,价值百万贯的金银铜钱布帛!」

「若太师需要,小侄还可变卖田产丶店宅丶屋舍,由此还能筹集至少五十万贯的财货!」

「另外洛阳诸公那边,小侄也可厚颜去借……」

「应该还能筹集数十万贯……」

文彦博听着,满意的笑起来:「德先贤侄且放心!」

「只要十三娘能册立为后!那麽,富文忠公入祀先帝神庙的事情,老夫一定帮忙办到!」

富绍庭是孝子,他追求也就是这个了。

当今纳头就拜:「小侄多谢太师!」

……

义天推开禅房的窗户,望向那开宝寺巍峨的铁塔。

他的心情有些沉重。

自去国以来,已是将近两月。

来到这汴京,也有将近一个月了。

但却只见到了这宋庭皇帝一面,而且是礼仪性的拜见!

他的国书,没有任何回应。

这让义天心急如焚,在这开宝寺内,也是坐立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