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大工程大项目大发展(求月票!)
吴县县城就是半个苏州城,位于整个吴县区域的东北角,只看吴县版图,这县城地理位置很「偏」。
而位于吴县腹地的木渎镇,才是吴县版图地理意义上的中心点,而且又有四五条水道交汇,也是吴县腹地交通枢纽。
如果吴县县衙不设在苏州城里的话,大概就会设在木渎镇,这里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所以林大官人才会大力经营潜力巨大的木渎港和木渎镇,将这里逐渐变为根据地,并以此辐射全县。
林大官人来到木渎镇,除了陪陪范娘子,还有巡视领地的意思。
在林大官人心里,木渎镇和木渎港是两回事,木渎镇是可以外包给代理人的,但木渎港必须要直接掌握在手里。
木渎镇主体在胥江北岸,目前木渎港也在北岸,林大官人站在岸边,但眺望的却是对面南岸,手里指指点点的画圈子。
原申氏义庄主管丶被林泰来挖到木渎港当主计丶现在又荣升为木渎港主吏的马英明,此时陪同在林泰来身边,介绍最近的情况。
「去年木渎镇沈家参与了暴乱,被抄没家产时,有数百亩田地纳为更新书院义田。
今年根据坐馆指示,我们陆续通过各种手段,将这数百亩田地都置换到了对面南岸,形成了完整的地块。
现如今站在这里,所能看到的南岸地块都是归我们所掌控了。
只有那一排柳树东边的十亩地,不属于我们所有。」
有点强迫症的林大官人问道:「为什麽还夹杂了这片地?」
在一整块地盘上,却有一小片别人的地,怎麽看怎麽别扭。
放到涂地图策略游戏里,宁可赔钱也要宣战。
马英明无可奈何的说:「那是张幼于老先生去年早早买下的地,如今说什麽都不肯转卖,就只能先这样了。」
听到这个,林大官人也想起了张幼于去年投机买地这件事,只能认了。
然后又开口道:「目前几百亩地也够用了,可以先在南岸开工修建新港。
等新港基本完工后,木渎港税关要搬迁到南岸新区,把过境船只都引到那边去。」
「坐馆还有其他考量?」马英明心里很明白,如果只为搬个税关,也用不着几百亩地。
林大官人便询问道:「你说在南岸依靠新港,建一所织布作坊如何?」
马英明愣了愣,下意识的反问说:「那有什麽意义?」
相对林坐馆现在的事业版图,弄几十张织机搞个织布作坊,简直就是用佛郎机炮打蚊子。
就好像是一个家资巨万的富豪,去路边摆地摊的感觉。
林大官人补充说:「我说的是数百张,甚至成千上万张织机的作坊。」
马英明又愣住了,刚才坐馆说起织布作坊,下意识以为是最多几十张的那种,没想到坐馆的数字那麽大。
稍加思索后,马英明又回答说:「就算坐馆弄来上千张织布机,那又有什麽意义?
现如今织布主力都是乡里农妇,江南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织布,一年能产出几千万匹布。
这活在家一个人就能干了,织机也好,原料也好,自家都能搞定,所以别人有什麽理由要到坐馆你这织布作坊来上工?」
林大官人不禁仰天长叹,嘴里说着别人听不懂的话,「果然小农经济是阻挡工业化的障碍啊。」
如果织布技术不比别人先进,利润率不比别人高,又没有「羊吃人」之类的强制手段,那别人为什麽要来给资本家打工?
他林泰来又不是理科生,不会发明新的织布技术,没法从技术上创造出可供剥削的剩馀价值。
「如果织布作坊不好办,那就先试试丝织。」林大官人改口说。
马英明终于没再说「这有什麽意义」了,点头道:「如果是丝织,也不是不行,现如今城里机户其实都是丝织。
一张织机需要三五个劳力侍弄,原料更贵,技术环节也更复杂,一般家庭还真做不了。
所以丝织业机房还是能赚大钱的,城里就有数百张织机的大机户,每年获利不亚于万亩良田。」
听到说可行,林大官人就狂野的说:「那我们也搞机房,也不对,我这叫工场!
前期就收着点,先规划个一千张织机的布局。」
马英明:「」
坐馆你知道布局一千张织机,是什麽概念吗?
那苏州织造局也就六个堂口,两三百张织机,千把织工而已!
单说织机成本,每张就是五两,一千张又是多少?这还不算其他投入。
这在伱林大官人的嘴里,还只是个「初期」规模?
还没等马英明想好怎麽回应,又听到林大官人忽然莫名其妙的亢奋起来,像是表演一样慷慨激昂滔滔不绝的说:
「然后通过丝织业带动缫丝丶刺绣等上下游关联产业,在南岸新区形成产业集群,依托木渎新港进一步降低供应链成本,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出口海外,走向世界!」
其实知道点历史的都知道,海外贸易大爆发即将到来,这就是林大官人敢于上马大工场的底气。
马英明连忙道:「步子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林大官人用力的挥动手臂,坚定的说:「如果连想都不敢想,那还能成什麽事?我告诉你一句话,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一个地方要有大工程大项目,才能有大发展!」
然后林泰来还是不死心,又说:「不过丝织物毕竟是奢侈品,棉布才是影响力更深的大众产品,我们不能忽视了底层民众的需求啊。」
现在林大官人的手下们只要听到「影响力」三个字就头疼,感觉林大官人为了这三个字,总是干一些往外扔钱的事情。
明明这麽大一个基业,结果财政状况一直紧绷绷的。
随后马英明又听到林大官人说:「虽然目前条件不成熟,但今后还是要多想想法子,把织布工场也做起来。
若能有个几万织布工人,年产数以百万计布匹,天下何处不可去?」
马英明很想反问,你坐拥几万靠你吃饭的人,想去哪里?
主要是林大官人忽然想到,山东是除了江南之外最大的棉花产地,也是最大的棉花「出口」省,又和江南有运河连通,不知道这里有没有文章可以做。
如果不是林大官人的表现「一贯正确」,马英明这时候就想吐槽林大官人「好大喜功」了。
兜里都没积攒几千银子,却张口大工程,闭口大项目,到处做规划,遍地搞建设,一问就是超前,再问就是布局。
这种急切拍板上项目的节奏,马英明只在史书里的秦始皇和隋炀帝身上见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