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了解内情的人才会知道,那个战果背后有多少极端的巧合以及新技术。
反而证明了隐身飞机的价值。
所以,当听王晓模说到反隐身的时候,乔晨青几乎当即就走不动道了:
「那就是说,即便美国人的F22正式服役,我们也有办法应对咯?」
这个问题,就不太好回答了。
以至于前者都迟疑了一下:
「嗯……只靠单一手段的话,面对隐身飞机还是会有隐患,至少L波段的探测精度不够,而且由于天线物理尺寸的限制,也很难装在战斗机上面,最好还是能实现多平台丶多探测源的复合侦察,正好也是数据链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
这个时候,走在旁边但一直没说过话的常浩南也接着补充道:
「而且退一步讲,就算我们能靠现有的技术发现隐身飞机,但隐身也只是第四代战斗机诸多优点当中的一个而已……您应该见识过,第三代战斗机在面对第二代战斗机时的全方位优势,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反隐身技术只能缩小优势,但要想真正对抗第四代战斗机,那只有让我们自己也装备四代机才行。」
「我们也装备四代机啊……」
乔晨青背过手去,双眼目光深邃地望向天边,仿佛正幻想着那里有一架涂着八一军徽的第四代战斗机在飞行。
政工出身的他之所以能够代理空军司令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任刘尧顺的身体情况突然恶化。
考虑到年龄因素,很可能过不了几年就会退居二线。
因此,乔晨青心里觉得,自己大概率是无法在任上看见华夏四代机服役的那一天了……
……
首飞成功,只是漫长测试阶段的开始。
正所谓,首飞难,定型更难。
由于空警2000与空警200在气动结构和机载设备层面的差距太大,因此很难参考后者研发过程中的相关经验。
很多东西都需要重新开始。
其中最特殊的,自然就是常浩南负责研发的那套指挥系统。
这也是空警200和空警2000之间最本质的区别——
前者只是把一部雷达搬到了天上,具体的作战指挥和决策下达,还是需要由地面指挥所或者一线战斗机来完成。
后者则是集合了侦察丶指挥丶控制丶通信等多种功能的丶真正的空军作战中心。
二者的级别也存在巨大不同。
实际作战当中,空警200上面只需要一名少校或中校级别的军官负责对信息的上传下达。
但空警2000上面则可能需要一名师级指挥员,以保证在整片空域内都拥有最高权限。
因此,在镐飞集团对飞机本身开展高密度试飞的同时,常浩南所带领的团队,也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机载指挥系统的软体设计。
在步骤上,软体项目和硬体项目没有太大区别。
也要分成原理验证丶技术验证丶工程验证……等等过程。
唯一不一样的可能只是,由于代码可复制的特性,所以不需要额外搞一个生产定型而已。
而目前的指挥系统,就是处在原理验证向技术验证过渡的过程当中。
为了尽快实现这一过程,常浩南在不改变软体底层逻辑的情况下,把系统内可用节点数量从成品软体计划当中的最多200个缩减到了20个,以加快开发进度——
反正本轮只是技术验证,并不要求完全还原实际使用当中的情况。
20个目标怎麽也足够了。
得益于这次简化,在首飞仅仅二十天后,空警2000的指挥系统就以Alpha测试版的形态被安装到了原型机上面。
这也意味着,该型号在功能上真正达到了完全状态。
那麽下一步,自然就是和作战飞机一起,进行机载设备层面的测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