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相垭打这个电话,自然不只是为了祝贺一下常浩南,因此在一轮寒暄之后,也很快进入了正题:
“常教授,是这样,我们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杨玏杨院士一直有想法,要创办一份属于华夏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数学期刊,只不过此前一直碍于找不到有足够影响力的学者担任主编,所以他委托我来问您一下,是否对这件事情感兴趣?”
袁相垭虽然还不是院士,但已经是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
这其实很正常。
前面就提到过,院士是名额固定、增进递补的,只有死亡或者出现重大问题才能除名。
不仅华夏,所有国家的科学院基本都是这套逻辑。
不可能因为伱贡献比别人大,就给人挤出去。
那就人人自危了。
这样一来,如果正好赶上某个学部的院士全都身体健康,多年不出现减员……
就只能排着。
……
面对袁相垭的问题,常浩南并没有马上给出回答。
实际上,创办华夏自己的顶级学术期刊,乃至于创立华夏的学术体系,也是常浩南从几年前就开始思考的事情。
但他的想法,还是从工程学,或者狭义自然科学(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开始。
相比于理论数学,这两个方向也是常浩南更感兴趣、且更擅长的部分。
“袁院长。”
大概过了几分钟之后,常浩南才重新开口:
“您认为,在理论数学领域,即便由我来担任主编,即便我们刚开始可以发双月刊甚至是季刊,真的能凑出足够数量的高水平数学论文么?”
不等袁相垭回答,他又继续道:
“或许短时间内,一期两期还可以,但很难持续下去……这样一来,如果后面的文章质量下降明显,那恐怕只会起到反效果吧?”
“嗯……”
袁相垭沉默不语。
显然,常浩南的顾虑是对的。
然而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不趁热打铁,实在可惜。
等到几年或者更久之后,哪怕还是让常浩南担任主编,但产生的号召力就完全不同了。
总不可能到时候再出个天才,恰好把另一个千禧年难题给解决了吧?
“袁教授。”
就在袁相垭陷入纠结的时候,常浩南却突然话锋一转:
“其实,我也觉得,现在这个机会很好。”
“嗯?”
前者一听这话,虽然有点懵,但也能听出来似乎是还有戏。
“我们不一定要把目光局限在理论数学。”
常浩南直接来了个反客为主:
“何不参考《自然》或者《科学》那样,面向多科学领域呢?”
袁相垭整个人一惊:
“那难度不是更高?”
“如果是说,要取代《自然》或者《科学》,那确实难度更高,但我们毕竟才刚刚起步,目标应该保守一点。”
常浩南解释道:
“第一步,应该是让我们的期刊能够保持在SCI的中游或者中上游位置,除了影响因子以外,至少不能是个水刊。”
“第二步,才是考虑跻身国际顶级期刊的行列……”
“第三步,……”
“……”
“最后,如果前面这些全都做到了,那我们就可以考虑挑战整个SCI评价标准,建立我们自己的学术体系了。”
一番画饼,直接把袁相垭给听不会了。
“这……未免有些……”
尽管常浩南嘴上说着“保守一点”,但显然也只有第一步勉强算是保守。
后面的内容堪称狂野。
像什么“挑战SCI评价标准”。
他别说规划了,想都没想过。
但过去没想过,那是过去的事情。
现在被常浩南这么一提……
嘶……
这饼真香啊!
(本章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