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8 章(1 / 2)

“清丈土地,简单说来,就是把全国范围内的耕地都丈量一遍,记录在册。”

“这样,朝廷就能清楚的知道,全国有多少耕地,再根据丈量出的耕地面积,计算出税粮。”

“这很好呀,”朱翊钧点点头,“既然张先生也支持,内阁就应该上疏父皇,他一定会同意。”

张居正看着他,意味深长的摇了摇头:“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朱翊钧不解:“困难在哪里?”

他对于赋税、人口和土地的关系都没有什么概念。既然罗万化在策对中提出来,朝廷应该“履亩而正界”,张先生对此十分欣赏。那就一定是朝廷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只要是张先生要做的,他一定会支持。有什么困难,说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张居正并不回答,只退后一步,躬身道:“今日的进讲结束了,下午内阁还有诸多事务需要处理。若殿下感兴趣,可以让冯大伴给殿下讲一讲,我朝的赋税、人口和土地制度。”

从《皇明祖训》就不难看出,太祖高皇帝是建立制度的一把好手,大到各种礼仪,小到皇室的吃喝拉撒,安排得事无巨细,并且沿用至今,两百年来,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明朝现有的人口、土地和赋税制度非常细致和琐碎。而且这些制度并非独立存在,相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起来就更复杂了。

不过,既然是张阁老安排的任务,冯保也只能答应下来。

“好吧。”朱翊钧跑到张居正跟前,牵起他的手往外走,“那今日就不耽误先生的时间了。”

“我送先生到乾清门。”

“……”

傍晚,朱翊钧赶在天黑之前,看完了书,练完了字。他突然喊道:“大伴!”

“殿下,”冯保正在给他收拾书案,抬头笑道,“是饿了吗?”

朱翊钧双手托着下巴:“我有个问题想问你。”

冯保说:“是关于清丈土地吗?”

“不,”朱翊钧眼中露出狡黠的笑意,“是关于船为什么能在水中前行。”

“……”

冯保将书放回后面的书架,又回到书案前:“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朱翊钧问:“什么力?”

“水对船桨的推力。”

“那我们什么时候讲赋税、人口自还有土地制度呢?是现在,还是睡觉的时候。”

太阳还未落山,距离晚膳还有一会儿L。冯保说道:“那就现在吧。”

“太祖高皇帝在洪武十四年建立了黄册和鱼鳞册。”

“黄册和鱼鳞册?”朱翊钧又听到了两个新的名词,“那是什么?”

“简单说来,黄册是对全国百姓分为民、军、匠三类,以户为单位,每户详列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财产等,逐一登记在册。十年一造,每册一式四份,一份送往京城户部,其余三份分别送省、府、县保存。送

往户部这一册,封面用黄纸,所以称黄册。”

“鱼鳞册与黄册类似,黄册登记的是人口,鱼鳞册登记的是田地。”

“鱼鳞册中详细登记了每一块土地的编号、拥有者姓名、土地亩数、四至、以及土地等级。又把每块土地的形状绘制成图,每册前面又有这片区域的综合图,整体看起来仿佛鱼鳞一般,因此而得名。”

“我明白了!”朱翊钧说,“清丈土地,就是再制作一份鱼鳞册,是这样吗?”

“可以这么理解。”

朱翊钧随即又有了新的疑问:“那这不是已经登记了吗?为什么还要再重新清丈土地?”

冯保摇了摇头:“太祖高皇帝所制鱼鳞册,已经是两百年前。”

“两百年间,虽不能说沧海桑田,但土地也已经经历了好几代人。”

“殿下……”

冯保欲言又止,朱翊钧有预感,他接下来想说的,才是重点。

于是,小家伙忽然伸出手:“大伴,你说吧,我不告诉别人,这是我们之间的约定。”

他勾起小拇指,示意冯保和他拉钩。

冯保也伸出小拇指,和他勾在一起:“我只是在想,应该如何向殿下解释。”

“解释什么?”

“解释张先生遇到的困难。”

朱翊钧一下就明白了:“清丈土地的困难?”

“没错。”

其实朱翊钧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清丈土地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冯保说道:“殿下,一项制度的建立与推行,其条件都是复杂的。太祖高皇帝费尽心思制定赋税、人口和土地制度,一来,是为了国家更好的征税,二来,一定是想要通过制度的完善来土地兼并。只是年深日久,弊病丛生,利用各种花样钻制度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