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
那张多灾多难,几经赵匡胤辣手折磨的案几,此刻终于在对方的盛怒中分崩离析,寿终正寝。
赵匡胤抽出了腰侧的宝剑,面色因为愤怒而涨得通红。含着森然杀气的眼睛,此刻更是布满血丝,整个人宛如一头暴走的公牛。
“他怎么敢的!他怎么能的!”
最恶毒,最辛辣,混迹行伍多年,在无数次战场的垃圾话交换中学到了这个时代最顶尖的脏话的赵匡胤,毫无顾忌地破口大骂。
他不管那些恶毒的诅咒有没有顺着血脉的联系牵连到他自己的身上,或者说,在巨大的堪称绝望的羞辱面前,他不在乎这样的谩骂。
——对,这是羞辱。
哪怕徽钦高二人并不是他的直系血脉,但当赵佶和赵桓□□着上身,身披羊皮,脖子系绳,被金人牵扯着拖拽,跪伏如羔羊般低首,向着金人的太庙献礼的时候。
大宋,这样一个王朝的颜面,就已然荡然无存了。
不论往前追溯到赵匡胤本人的年代,还是往后延续到天幕最初透露的殉难,跳海的血脉,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贩夫走卒,只要他们身上还保留着宋人这样一个身份。
——他们就都被羞辱了。
像被人抽掉了最后一节脊椎骨。
大宋再也没办法直起身,再也没办法直视前方了。
它从精神上被摧毁了。
从此,满江红遍的鲜血浸透了史册,却再难染亮一轮光明正大的赤日;西江月明的碧波奔流不歇,却只能再作田园归居的恬静。
永遇乐不曾快乐,破阵子刀锋对内,南乡子的壮怀激烈,最后只剩丑奴儿在旁,空叹一句:
……“却道天凉好个秋”。
没人能再把大宋的颜面挽回。
于是赵匡胤痛骂。
可是越愤怒,换来的是越发的无奈甚至绝望,是李白口中“拔剑四顾心茫然”般的惘然。
他一生功过很难评说:
后周太/祖郭威,在后汉幼主当国,四方起义,风雨飘摇之际,四处征讨,替后汉的孤儿寡母守住了江山,安稳了政局。却因为战功赫赫而被幼主忌惮,最后阖家老小悉数被诛,只留下了当时在他身旁的侄子郭荣——或者说柴荣。
他最后黄袍加身,是因为血海深仇不得不报。“婴孺无免者”的绝望,但凡是一个正常人,都没办法再对犯下这样罪行的杀人凶手忠心耿耿。
——但赵匡胤呢?
他几乎完美复刻了郭威的剧本,孤儿寡母,重权在握,可是比起郭威绝望与悲痛的咬牙切齿,他更多了几分先下手为强的狠厉。于是在未来尚且笼罩在迷雾之中的时候,他拒绝去揣测那位少帝的良心和宽容,跳过了为人忌惮这个理由,直接为自己披上了黄袍。
于是这就成了一个混沌的漩涡,他用绝对称不上光彩的手腕,抵达了和郭威相似但不同的结局。
他为了结束五
代十国节度使割据一方,
武将权臣以下克上的乱局,
在文化下降,世风颓靡的年代高举重文轻武。将肆虐张狂的力量关进囚笼,将消沉暗淡的文明释放恢宏。然而最终导致了大夫们的迂腐,最懦弱的政权支撑不起大一统的辉煌。
他踏上统一,想要将裂开的中华大地一片片拾起,拼凑回原本的疆域。然而在北方的问题上,他依旧止步不前,踌躇着将问题留给后代,天真地以为钱财的力量可以战胜苍鹰獒犬。
最后如水般汇入的财富拼凑出一个东京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绚烂幻梦,转瞬便一触即破。他所缔造的朝代,纵然文化的繁荣璀璨如锦缎华美,也终究不过一句孱弱。
但不论如何,宽容还是狭隘,贤明还是平庸,狠厉还是软弱……赵匡胤都是宋朝的艺祖,是这个朝代一切光辉与问题的源头,是这个朝代一切大厦的根基。
他拼凑这个朝代的血肉,他塑造这个朝代的魂灵,他带给这个朝代一切它所应该需要的,将它按照他所期待的模样一点点雕琢。
他是这个朝代的精神上的父母,制度上的老师,思想上的领袖,是这个朝代无法挣脱的大手,难以逃出的牢笼,不愿分舍的饮鸩止渴。
——所以他愤怒着,嘶吼着,痛骂着,砍劈着,诅咒着,癫狂着……
最后落泪着。
那张脸哭起来并不好看。这个黑脸的高个大汉没有什么能够让人为着他掉的眼泪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迷幻魅力,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让自己哭起来能够感染所有人一起的特殊技巧。
他只是哭,完全失去了皇帝身份该有的风度和矜持,也失去了武将该有的豪迈和倔强,大张嘴,露出他那一口和黢黑脸庞相比太过洁白的牙,嚎啕着大哭,哭到嗓子都喊得沙哑。
豆大的眼泪从他的眼眶里往外冒,顺着两侧的脸颊肆意地流,甚至落入他的口中。他品尝到酸涩的咸意,却顾不上嫌弃自己。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正到伤心处,谁能忍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