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无且竟也会写这种东西?”
又是万能的侍者,上前小声解释:
“夏太医没写过,但是别人帮他编了一段。”
秦王政正要问旁人为什么要替他编纂,就听隔壁的老者还在絮絮叨叨。
他从夏无且的药囊说到了夏无且的医术,言语间十分推崇。然后又说到他自己的医术,以及医家弟子的现状。
主打一个自我推销,趁着热闹宣传一波他们医家医术精湛,有病都可以来找他们治疗。最近他们在锻炼医术,为考入咸阳太医署做准备,诊金不会收得太高。
好家伙,图穷匕见了属于是!
搞了半天,这位老者是医家弟子。
他们也不管夏无且是不是医家的,反正医者嘛,都可以算进来。他们医家又不搞什么治国理念,没有明确的学派区分。
先秦时期医者还没有成为下九流,因为巫医不分家,巫又带着神话色彩,所以医者的地位其实挺高的。
也就是春秋战国礼乐崩坏了,大家对巫的迷信减弱,医者才不如之前受推崇。不过那也是相对的,总的来说各国还是十分礼遇医者的。
扶苏之前闲来无事弄了一堆小的改革,不是很起眼,其中就包括扩充太医署的编制人数。
上辈子吃过父亲偏信方士的苦,这辈子扶苏决定另辟蹊径。长生不死是
别想了,
但用医学手段保持健康和长寿还是可以追求一下的。
反正治病的时候摒弃“巫”的部分不用就好了,
大量医者齐聚在太医署互相商讨切磋,也能促进医术的发展和繁荣。
这位老者就是为了考入太医署,特意来的秦国。
太医署里如今最得意的太医就数夏无且,因为之前他被秦王政委以重任,专门替太子扶苏调理身体。
介于太子在秦王心里的地位,全咸阳都认定了夏无且绝对是太医署里最受信赖的那位医者。
医家决定讨好这位秦王面前的红人。
大家都是医家的,应该互帮互助嘛。可惜秦国这边养门客的风气不太盛,不然通过主家的举荐,能更快地在秦王跟前露脸。
扶苏好奇之下邀请这位老者同桌而坐,从他口中打听到了这些内幕。
老者有些感慨:
“如今只有相邦昌平君还在大肆招揽门客,只是我等医家子弟过去不受重视。”
人家想要的是治国的大才,看不上他们这些实用之术。而且平台就这么几个,昌平君是里头最声势浩大的,竞争显然非常之激烈。
秦王政安静听了一会儿,听到昌平君门客众多时眉头动了动。碍于对方助他平定了嫪毐之乱,到底没说什么。
老者见两位贵人衣着不凡,这才肯坐下说两句。顺道蹭了点好茶,也算是心满意足。
他没有久留,说是下雪之后天寒地冻,各地估计又会出现很多冻伤的庶民。如果没有人肯花钱找他治病的话,他过两天就要带着自己采的药草去乡里了。
在乡里给人看病虽然赚不到钱,却能换一点麦粟。如今大家的日子过得都艰难,里正他们都不管这个的,还会给行个方便。
乡里只能治点小病,但好歹也能积攒一些治病的经验呢。
老者走后,秦王政看向扶苏:
“如今来考核的医者众多,太医署却容不下这么多人。落选的这些,你必然有其他安排吧?”
秦王政一向觉得大秦现在对庶民已经够好的了,可他儿子却不这么认为。
虽然作为高高在上的王族,秦王政不是特别在乎庶民的生活幸福指数,也没考虑过庶民能造反成功的可能性。
不过按照儿子的想法给庶民多一些优待,倒也无不可。
这些日子秦王政也慢慢琢磨过来了,施恩于民能换来六国归心,确实是个看着不起眼、其实很不错的手段。
扶苏大大方方地承认下来:
“太医署寻常只作为我秦氏一族的医官,着实是浪费。不如打造成天下医者的管理机构,层层分级。”
正经的古代官方医疗机构就叫太医署,却是南北朝时期才开始设立的。而且那个太医署是医药学校,不是御用太医院。
扶苏则是想弄个完善的体系出来,学医、行医、制药等部分都要含括在内,把中央的太医署和地方的医官署全部建设好。
落考的医家子弟可以加入地
方的医官署,去下头的乡县发光发热。医术磨练出来了,就有机会通过医术考核调入咸阳城和各郡首府。
关于这个,扶苏有完善的计划。
回到咸阳宫之后,他将自己默下来的太医署结构和规定条例都拿给父亲看。
这些都是经过上辈子太医们细细打磨过的。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有本事的医者最后都会集中在大城池,乡县里只剩庸医。
实则不然。
庶民本来也治不起疑难杂症等大病,在民富之前,名医留在地方的作用不大。
名医数量有限,只能这么集中起来。否则分散开去,每个县也不见得能分到一人。
太医署想把天下名医集中起来,然后免费接治难治的病患。借此锻炼医术,并积攒应对疑难杂症的经验。
更经验充足了,还能整理成册,作为官方医学院的授课教材。
寻常时候技术性人才爱敝帚自珍,但扶苏可不乐意太医署也这么搞。在官方的协助下锻炼出来的医术,想藏着掖着可不占理。
不过这些安排还需要基层官署的配合,比如庶民生了怪病之后,地方得帮忙送他们去最近的郡城。
好在上辈子已经做过一次了,施行时能避免很多问题。
扶苏提醒秦王政:
“术数家经过统计发现,天下一统后,我大秦成年男女盛年死亡的比例依然很高。归根究底不止是粮食不够吃的问题,也有缺医少药的缘故在。”
从那之后,扶苏就意识到,不是让庶民吃饱就行的。
一个长成的丁口何其珍贵,无论是耕作、繁衍还是战争,靠得都是他们。因为伤病损失,实在可惜。
更何况,被病症带走的更多是新生幼儿。
饭是能吃饱了,却要整日忧心病魔,忧心孩子能不能养得住。扶苏不觉得这样的世道能称得上盛世,盛世要求的是庶民生活幸福,所以他要全面发展。
秦王政看着扶苏默写出来的数据,那不是如今大秦的数据,是扶苏在位时的数据。
哪怕是他最后的几年,其实庶民患病导致死亡的比例还是很高。因为医疗的发展很难一蹴而就,它是长久的事业。
可即便收效甚微,秦王政也没说这是白费功夫。
他点头认可了扶苏的观点,同意将太医署的建设推行下去。
不要小看千古一帝的眼界,秦王政以前只是没去关注这些小事而已。现在看到了,自然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秦王政道:
“可惜此事并非一日之功,只能慢慢等儿孙做出成果了。”
这对急性子的秦王政来说十分煎熬。
扶苏趁机提议:
“不如让夏太医来总管这件事吧?他有个挺机灵的小徒弟,我那时就是他全权负责的,夏太医想必也不差。”
秦王政想到了夏无且投掷药囊救驾的事情,总管此事正好可以积攒功勋,回头能光明正大厚赏他。
于是点头就要答应下来。
头刚点到一半,忽然意识到不对。仔细一看扶苏的表情,立刻收回了成命。
秦王政冷酷地拒绝了:
“夏太医有要务在身,让他徒弟负责就可以了,他不能走。”
扶苏张嘴想劝。
秦王政打断他:
“你休想躲开夏无且的调养,他得留在你身边盯着你。”
扶苏:……
阴谋失败,不开心。
不开心的太子殿下出门就碰见了终于彻底完成文字简化,高高兴兴进宫来回禀的李斯。
自己不高兴的时候,就要让别人和自己一样不高兴,然后自己就能高兴起来了。
于是扶苏亲切地叫住了李斯:
“廷尉等一等,我有话要转达给你。”
李斯闻言汗毛一竖,总觉得太子这个表情肯定没安好心。
但他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还是乖乖走过去了。
“殿下请说。”
扶苏的语气越发温和:
“方才我与父亲去城中逛了一圈,听到不少人在谈论荆轲刺秦之事。没料到里头还有关于廷尉的部分,真是叫人意外呢。”
说着,扶苏用抑扬顿挫的口吻复述了一遍李廷尉版本的刺秦故事,脸上写满了赞叹,主打一个让人当场社死。
李斯:!!!
李斯脚趾疯狂扣地。
不是吧不是吧?他私底下悄悄编的自传故事怎么流传出去了?而且还被王上和太子给听见了?
李斯尴尬得恨不得当场消失。
更尴尬得还在后面,扶苏告诉他:
“父亲听完后夸赞廷尉很会编故事,所以廷尉有没有考虑过兼修小说家?尊师荀先生作为大儒却颇通刑名法术,想必廷尉也不差什么,兼修两家不过轻而易举。”
李斯:…………
救命,王上还说过这种话呢?王上你变了王上,你都学会揶揄别人了!
太子殿下真是太可怕了,谁跟他待久了都会被污染。
打击过李斯之后,扶苏心情愉悦了一点点。于是他又快乐地去找了王绾,夸赞对方临危不乱、伸脚绊倒刺客的英姿。
王绾:谁、谁给我编的这个???
王绾梦游一样地回到家,就看见蠢儿子高高兴兴地冲出来,分享自己编的故事得到全咸阳传播、现在咸阳城里好多人都夸赞父亲有急智呢!
王绾的表情渐渐危险。
原来你是小子在背后坑爹!害得他被太子和王上嘲笑!
斯文人王绾难得抽出了棍子,准备揍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