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第二百五十五章(正文完结)(1 / 2)

因为周嘉妮针对农场经济改革的观点太绝对, 经济系还为此展开了一场辩论会。

几年时间门,周嘉妮也习惯了同学们这种时不时就会爆发的讨论,辩论并不能完全说是反驳, 而是针对当前形式不同认可的不同意见。

周嘉妮本身倒是很淡定, 认真记录着同学们的论点,时不时针对不同意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等忙完了这一学期的考试,迎来大学时期最后一个暑假, 暑假过后,所有人开始担忧起毕业后工作分配的问题以及忙着找导师准备毕业论文。

周嘉妮也如是,她忙毕业论文之余也在纠结是等待分配工作和继续考研。

舍友们也在担心以后的安排。

不过学校那边还没有给出分配方向,大家只能先沉住气忙毕业论文。

吕敏娟想回老家发展, 不知道能不能如愿。

但她妈妈不想放下首都这份工作。

周嘉妮笑着建议:“让张婶儿回你们那里自己开个店或者摆个小摊子不就行了。”

吕敏娟惊愕:“这不是抢你的路子吗?”

周嘉妮夸张道:“隔着十万八千里, 抢啥路子?”

张婶也急红脸地摆手道:“不不不, 这哪行,这不是占你的东西了么。”

吕敏娟也觉得不合适,道:“我想回家乡,但谁知道能分到哪儿呢,说不定会直接留在首都呢,等结果下来再看吧。”

让她妈妈直接拿嘉妮的东西去赚钱,她心里觉得过意不去。

而且回到老家, 妈妈挣的钱肯定就不是妈妈自己说了算了,家里哥哥嫂子如狼似虎, 何况她还有个重男轻女的爹, 还不得把她妈当老黄牛使唤,还是光让干活不舍得喂草料的那种。

虽然这几年她妈帮了她不少,但她妈妈挣的钱都在妈妈自己手里捏着,好几回她妈说让她拿着, 她不接。

她妈这几年补了她多少,她心里都记着,还有帮她看孩子的恩情,等她能挣工资了,肯定要补贴回去。

想起家里那一大家子糟心的,吕敏娟觉得不回老家也行…哎,这也不是她说了算的,得国家说了算。

不过周嘉妮也得留意起来,等毕业后要是吕敏娟不留在首都这边,张婶儿肯定得跟着闺女走,店里缺了个人,得补上。

倒是姜新凤直接道:“到时候问问小江,她小闺女没工作,也会些缝缝补补的活,说家里人穿的衣服都是她小闺女自己做。”

是说家里干活的江嫂子。

周嘉妮点了头。

如果张婶儿能留下,周嘉妮也想再开个分店,到时候让岳翠云过去管着,要是江嫂子的小闺女还没找着工作,就让她去新店里帮岳翠云。

老店这边也得再找个人。

倒也不忙,开分店也是毕业后的事了,眼下没什么比毕业论文更重要的。

周末邱则铭回来,周嘉妮跟他说起自己纠结的事,邱则铭道:“我看你的想法应该不会放下手上的小生意,若你有计划以后往大了发展,就考虑继续读研,不会限制你做小买卖。”

要是分配工作,如果分到政府部门,可能会有些限制。

“读研有几年的时间门,也更方便你认真考虑以后的发展路线。这期间门如果你改了注意不打算发展生意,等研究生毕业分到的单位和起步的职位级别会比本科要好一点。”

周嘉妮也想到了这一点。

还有一点,大学生活是她上辈子欠缺的经历,而后来也常听村里人炫耀别家孩子,谁谁谁家的儿子考上了研究生,拿了硕士学位;谁谁谁家闺女不得了了,读博士呢。

这一世她有这个机会,也想继续往上再够一够。

况且还有做生意的野心,未来几年也是发展最关键的几年,她不想错过这波浪潮。

是贪心了点儿,但既然能抓抓试试,那就试试呗。

定下目标,周嘉妮就不慌了,专心写论文。

白昊阳他们也到了这个阶段,都在忙毕业论文,店里那边这几年已经完全捋顺了,不用太费心,只不过定期抽空过去盘点一下,对对账,叮嘱一下进货的事就行。

周嘉妮也找机会跟奶奶说他们现在住的这套院子自己已经买下来了。

姜新凤其实早就怀疑院子不是租的,因为她大孙女忘了在‘收房租’这事上作假,心里有过怀疑,但孙女不说,她也没问。

至于买院子的钱从哪儿来,她暗自猜着,嘉妮应该是早期当业务员的时候利用职务便利自己挣了点钱,只是怕家里人跟着担心,才没说实话。

要不她那段时间门见天不着家呢。

说是帮村里跑业务,可也能顺便跑跑她自己的业务啊。

只是有点疑惑孙女能挣下买座宅子的钱,那得卖多少东西啊。

不过一想到孙女能替村子谈下那么大的买卖,焉能没私自进货出货,吃过差价?

所以周嘉妮说买下这处院子的时候,姜新凤只问了句有没有借邱家的力,她也担心孙女钱不够找邱家借钱,那得赶紧还上,不然心理上总觉得短人家一截。

周嘉妮道:“没有,我自己攒的钱就足够了。”

姜新凤踏实下来,虽说邱家人都不错,但私心里,她觉得没结婚前还是不要跟未来婆家有利益瓜葛。

姜新凤有个优点就是特别宠孙女,既然孙女已经把事办妥了,那院子到底是以前买的还是现在买的,她不纠结这个,也不会刨根问底,只一下觉得住得越发踏实了。

周嘉妮也计划好好把院子修整修整,添点像样的家具,等以后结了婚,愿意在什刹海住就在什刹海住,愿意来这边住就来这边住。

之前一直借口‘租’的房子,不好大修整。

也不用她太操心,画好设计图,用的还是装修什刹海院子的队伍,合作过一次,这次几乎不用她管什么,平时让江嫂盯着就行。

所有的事情都在稳定同步进行着。

等家里装修完,添了一套像样的家具,邱则铭弄了两张电视机票,一张他们结婚时用,一张就现成买了安到了老太太这边。

姜新凤只说她看彩电太奢侈了,买台黑白的就行。

花这老钱。

周嘉妮笑着哄她:“能用很多年呢,将来咱家生意做大了,让爸妈提前退休来首都帮我看摊子,等嘉平嘉安长大了,紧盯着让那俩小子使劲努努力,争取大学也考到首都来,咱们就在首都定居了,到时候就是一大家子生活,一台彩电可怎么了。”

她没好意思说停薪留职或者说将来爸妈肯定会下岗的话,老人听不得这个。

但周嘉妮知道,一纺厂没逃过倒闭浪潮。

即使上辈子爸妈没有被人算计,也会在进入九十年代后下岗。

下岗之前,厂子肯定得先经历几年的低潮期,实在撑不下去了才不得不破产倒闭。

所以,再过几年,等看着苗头不对的时候劝爸妈办个停薪留职,一家人来首都团聚。

进入十一月,周嘉妮也准备迎来最后的流程,论文答辩。

她也问了问江嫂,知道她小女儿还在家里闲着,就让她来店里上班了。

江嫂自是万分感激,随着大批知青回城,城里工作越发不好安排,自己小闺女又不是学习的料,要是学习好,那也能是条出路,可她自己学不进去,那另外的出路就是找工作。

要不就是嫁人。

但江嫂子不舍得因为闺女在家里闲着就随便找人家把小闺女嫁了,如今东家让她小闺女去店里上班,真是解了江嫂子一桩心事。

她没别的能报答的,就是每天把家里卫生打扫好,做好一日餐,尽好自己的职责。

论文答辩结束,班里有同学申请了自费出国,提前跟同学们告别。

周嘉妮也跟学校说明了,想继续留校读研,他们经济系准备读研的不止周嘉妮自己,两个班加起来有十几个。

临毕业前,班里同学聚了聚,有人感叹了一句‘恍如隔世’,说:“感觉刚走进校园是昨天的事情,没想到今天就毕业了。”

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说起刚进大学时的趣事,真让人觉得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事一样。

毕业了,除了出国和继续考研的,同学们的工作分配也下来了。

吕敏娟被留在了首都,进了政府单位。

赵明珠去了沪市的一家报社工作。

田园回了老家所在的省城,进了某研究部门。

刘桂香去了隔壁省政府单位;翟红留在了首都本地。